《天门狐仙》和《魅力湘西》“彩凤双飞”
3050个座位,近段时间93%的上座率(每场2800人以上),《天门狐仙·新刘海砍樵》的“夜秀场”展现出了强大的纳客能力。
与之相呼应的是《魅力湘西》,2600个座位,一天两场,场场爆满。
在一项关于张家界旅游演艺的调查问卷中,在张家界旅游计划当中观看的演艺节目评选数据显示(多选题):《天门狐仙》和《魅力湘西》分别占了51.85%和52.78%。
除了市场、票房上的号召力之外,《天门狐仙》和《魅力湘西》在全省文化企业中,携手树立了张家界文化品牌形象。
日前,省文化厅有消息称,张家界天门狐仙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(更名前为张家界天元山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)和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脱颖而出,入选全省文化企业30强。
专家组根据行业影响力、行业代表性等众多严格的评选条件,综合考虑申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,从省直和各市州数百家文化企业中精心遴选,两家企业脱颖而出。
在旅游演艺行业,高盈利与高溢出效应并存。一方面,在初期高投入之后,由于运营成本相对较低,成熟旅游演艺项目往往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,且衍生业务将进一步拓宽其未来的盈利空间。另一方面,旅游演艺行业溢出效应突出。国内外经验表明成熟旅游演艺项目对经济的贡献可达1:5至1:10。正因其高盈利和高溢出效应的特征,旅游演艺行业备受资本市场青睐。
所以通过注资来打造的《天门狐仙》和《魅力湘西》艺术精品成为市场的引领者。
《天门狐仙》亿元投资之后的三年间,节目打磨得越发精致,艺术水准不断提升。
张家界魅力神歌集团要对《魅力湘西》进行全方位升级,并且拿出2000多万元的资金对《梯玛神歌》进行改造,并且致力于“文化产业链”打造。
5月19日举行的深圳文博会“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暨张家界旅游演艺品牌推介”新闻发布会上,张家界魅力神歌文化传播集团正式揭牌成立。标志着文化产业的“银河战舰”1.0版的问世,亦悄然改变着旅游演艺行业的格局。
《魅力湘西》选送《追爱》节目亮相龙年春晚舞台,春晚过后,“追爱张家界”成为年内旅游热门话题。时至今日,热度不减。 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
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,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,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
仅2010年,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就达到19.39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%,文化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。2011年,《天门狐仙》接待游客36万余人次,经营收入将近4000万元。《魅力湘西》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,收入达2.5个亿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全市文化产业年均以23.6%以上的速度增长。截止今年上半年,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达1800多家,从业人员3.2万人,文化增加值达19.5亿元,占GDP的比重超过8.1%,占比在全国居于前列。
在旅游演艺越来越彰显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先导力量的同时,我市旅游演艺产业也进入了战略清晰、规划具体、目标突出、路径分明的新阶段。
文化产业的繁荣是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,更是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里程碑。它预示着公共文化服务将活跃在旅游产业这个大舞台上,旅游演艺产业正融入全市旅游经济的大循环,整个旅游演艺产业建设将在社会发展前沿大力推进,并迎来张家界人的“演艺之都”梦。
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齐头并进。得益于我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。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,加上底蕴深厚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,以及厚重珍贵的红色文化。都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泉。
各家演艺企业充分利用张家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,挖掘、整理、利用民族文化资源。如《魅力湘西》充分体现了“原生态”、“本土化”、“民族化”等特点。为了不断推出和更新原生态的节目,一大批创作人员常年从事民间采风工作,一旦发现有可取的素材,就以最快的速度加工成舞台节目。《天门狐仙》则是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在舞台上绽放了新的光彩。
在激荡的旅游市场中,张家界旅游演艺业开始走上了集团化、规模化、品质化发展之路,《魅力湘西》、《梯玛神歌》、《印象张家界》、《魅力张家界》四家本土演艺企业,联合组建张家界魅力神歌演艺集团。这不仅使得演艺节目能够强势整合,更为文化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方向。
目前,集团正在和吉首大学接洽,商量合办艺术学院,用以解决自有演艺人才以及编导人员的需求。除此之外,学院还能作为人才培养基地,进行人才输出,同时把旅游演艺的创意团队吸引过来,参与产品打造以及培训、教学。 |